本文目录一览:
滦县的英雄??
1、英雄河北(53)抗日英雄——丁振军 (2006-09-06 00:58:14)丁振军,原名丁凯,1913年生于滦县西坨子头村。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滦县县委委员、中共冀热边特委特派员、中共冀热边特委第四地委书记兼任冀热边行署第四专员公署专员等职。
2、赵 光 女,1916年11月生于滦县高各庄村。曾用名康贵真,康贵儒,赵光程。1933年参加革命,1934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6月参加冀东人民抗日大暴动。曾任丰滦迁卢联合县区委书记,滦南县公安局局长、唐山市公安局人事科科长、唐山市委直属机关党委副书记、唐山市政协副主席。
3、刘连科(1917-1938),河北滦县人,八路军冀东抗日联军参谋长。朱家麟(1892-1938),河北满城人,国民革命军陆军第40军39师115旅旅长。 陈宇寰(1897-1938),河北滦县人,八路军冀东抗日联军副司令员。 范筑先(1882-1938),河北馆陶人,山东省第六区行政公署专员兼保安司令。
4、节振国,开滦赵各庄矿矿工,著名的抗日英雄。 节振国,男,1910年10月9日生于山东省武城县刘堂村(今河北省故城县),1940年8月1日牺牲在冀东抗日战场上,年仅30岁。
关于端午节的习俗
1、吃粽子 粽子,又叫“角黍”、粽籺、“筒粽”。粽子由来已久,花样繁多。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就有粽子,当时人们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庆食品。
2、挂菖蒲插艾叶 民间信仰认为五月为毒月,初五又是毒日。老北京人过端午节时大多在院门前和房檐挂菖蒲插艾叶。民间有用它来驱邪。在端午节,人们还把菖蒲刻成“小人儿”、“小葫芦”等形状,挂在儿童脖子上,以求吉利。有的还用菖蒲根泡酒,以为喝了能健康长寿。
3、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4、端午节的习俗有: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制造潘家峪惨案的元凶佐佐木,最后的结局怎样呢?
年7月18日,在冀东军分区参谋长兼12团团长曾克林的指挥下,八路军在甘河槽全歼日军180人,伪军一个营,潘家峪惨案的制造者,绰号火神鬼的杀人魔王佐佐木高桑在这次战斗被复仇团战士击毙后,用刺刀扎成蜂窝,刻着他名字的日本指挥刀现存于唐山冀东抗日纪念馆。
没有和任何人在一起。潘九斤是《长城红》中的主人公,潘家峪复仇团团长。自幼受潘家峪当地文化熏陶,精通酿酒技法。仗义、性情、智慧、勇敢、爱交朋友,是潘家峪青年人中的佼佼者。在最终的结局中,佐佐木和九斤相约在蟠龙山长城脚下决战,霎时间,硝烟弥漫,黑天昏地,日月无光,战斗异常惨烈。
月9日,李运昌等领导人召开追悼大会,宣布成立“潘家峪复仇团”,以纪念死难者。1942年7月18日,复仇团在甘河槽伏击敌人,全歼150名日军,俘虏100多名伪军,并亲手击毙了直接策划者佐佐木二郎。这场胜利彰显了中国人民的不屈与反抗精神。
屠村策划者被复仇小分队击毙惨案发生的第二天,冀东军分区党政领导率领十二团的官兵来到潘家峪,带来大批粮食、衣服、药品,挨家挨户地慰问、安抚,当时就有12名幸存的潘家峪青年参加了八路军,跨入复仇的行列。周围22个村庄的乡亲挥泪赶来,捐献出大批苇席和其他物资,帮助潘家峪人埋葬死去的同胞。
目睹了亲人和村民的死亡。潘辅庭带领家人在火海中抵抗,最终在东院粮房与乡亲们一同对抗日本侵略者,才得以幸免。潘家峪惨案的后果惨重,1700人中有1230人死亡,23户被杀绝,大部分房屋被烧毁,财物被抢掠一空,许多尸体因大火无法辨认。这场悲剧成为一段历史的烙印,深深留在幸存者的心中。
年7月18日,复仇团与八路军冀东军分区十二团战士在迁安县甘河槽设伏,与敌激战5个小时,全歼150名日本侵略者,俘虏100余名伪军,潘家峪惨案的直接策划者——驻丰润日军指挥官佐佐木二郎也被潘家峪复仇团的战士亲手击毙。潘家峪用自己的历史昭告世人:中华民族不可辱,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是冀东抗日根据地之一。
滦县的历史名人??
1、秦振安 男,汉族,1923年12月29日生于滦县安各庄。化学博士。1942年随着国民革命军援缅,1948年赴美,曾任美国德州休士顿市贝勒医学院讲师。先后发表专业论文14篇,后又主编了《中国皮影戏之主流——滦州影》,宣扬了中华民俗文化。 刘瑞兴 男,汉族,1924年8月生于滦县于家庄。
2、杨国华(杨三姐)(1902——1984)直隶省滦州甸子村(今属河北省滦南县)人。滦州民女。著名剧本《杨三姐告状》取材于此。陈宇寰 (1897——1938)原名陈寰,字振生,直隶省滦州小陈庄(现属河北省滦南县)人。抗日英烈。为冀东抗日联军高志远部副司令,在率部赴平西整训时牺牲于蓟县。赵兴发,1945年7月出生。
3、李慧云 女,汉族,1938月9月生于滦县城内北街。1960年毕业于石家庄市师范大学化学系本科。后在华北煤炭医学院任生物化学教师。1978年定居香港,就职于香港中文大学中药研究中心和医学院生物化学系,任助理研究员。1990年任香港土力混凝土工程有限公司化学实验室主任、化学师。
4、伯夷不食周粟的河北(商代孤竹国,含今迁安市、滦县、卢龙以北)人。叔齐伯夷之弟,与其兄不食周粟,饿死首阳山。扁鹊(公元前407—前310),名秦越人,勃海莫人(今河北任丘市),春秋战国时代名医。公孙龙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公孙龙,字子秉,赵国人。